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爆发的南昌起义在中共党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意义之深远重大是不言而喻的。它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揭开了此后断断续续持续二十多年的国共战争的序幕。
尽管南昌起义当时还打着国民党左派的旗帜,起义后建立的革命委员会的名单中也有宋庆龄、邓演达、张发奎、何香凝等国民党人的名字,但那不过是拉大旗做虎皮,真正策划组织发动起义的完全是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没有什么关系。革命委员会委员之一的张发奎在起义爆发后带着卫队坐火车赶往现场试图阻止起义时还受到机枪扫射关照,腿脚慢点则差点就做了俘虏。
八一南昌起义的实际领导者由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邓中夏、谭平山、叶挺、贺龙等人组成,差不多是清一色的共产党人,唯独担任起义总指挥的是非党员的贺龙。这不免使人觉得蹊跷好奇,何以一个党外人士在共产党事关生死的重大行动中担当如此之重要角色?共产党缘何对于一个并未打过很多交道的旧式军人如此信任呢?
据官修党史差不多千篇一律的说法是:贺龙虽身在旧式军队中,却一直在忧国忧民寻找救国之道,当共产党人谭平山找到他,表示希望他参加南昌起义时,他认准唯有共产党才能担负救国大任,所以与共产党相见恨晚,一拍即合,当即表示:感谢党中央对我的信任,我只有一句话,赞成!而为了表示对贺龙的信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对他说:共产党对你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党的前委委任你为起义军总指挥!
这种颇富戏剧性的肝胆相照的描写,也许看了能够让人心生感动,但感动之余也不免心生诧异,事实真相真的那么简单吗?信任是能够不经考验凭空得来的吗?万一信任遭受背叛结果将会怎样?共产党对于生死攸关的重大行动会这样不顾风险轻易地委托一个尚不知底细的旧式军人来担当主要负责人吗?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张国焘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我的回忆》中对于南昌起义的由起和经过也有详细的回忆和记述,其中对于贺龙何以被委托担任起义军总指挥的原因也有所言及,我认为张国焘的回忆对于还原历史真相是有所裨益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至少他所叙述的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没有人为的粉饰或因这样那样的忌讳而至的故意的语焉不详,同时也并没有情绪化的贬低或诽谤。
简单概括张国焘《我的回忆》中有关南昌起义的准备和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当时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在上海屠杀共产党于前,过不了多久,七月里汪精卫又在武汉清党纵容军阀许克祥夏斗寅等人屠杀镇压共产党人于后。共产党接连遭受重大打击,损失惨重,不禁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决心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武装起义反抗或者说报复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蒋介石汪精卫。
当时陈独秀代共产国际和共产国际顾问鲍罗廷受过,被指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交出领导权,一边歇着去了。在武昌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只有周恩来张国焘两人。周恩来接受李立三在南昌发起暴动的建议,主张由叶挺所部的革命军首先发难,联络湘鄂赣一带工农群众,形成反武汉(汪精卫)反南京(蒋介石)的中心。
周恩来一边要求中央从速确定南昌暴动的名义,政纲及其他相关重要策略,一边要求共产国际迅速予以军火和物质接济。然后,周恩来张国涛二人以中常委名义决定周恩来迅即赶往九江南昌组织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叶挺为委员发动南昌起义。张国焘则留下看守中共中央。
由于在当时紧急情况之下决定做得仓促,这次重大行动事先没有取得共产国际的同意和批准,结果后来节外生枝,惹出一些麻烦。麻烦是共产国际得到报告后不支持南昌暴动,认为暴动取得成功希望渺茫,所以不仅没有经费支援,而且电令俄国顾问不得参加南昌暴动。
接替鲍罗廷新到任的共产国际顾问罗明纳兹遵莫斯科之旨下令阻止南昌暴动,军事顾问加仑将军则建议联络动员享有铁军英雄盛誉且一向与共产党合作密切关系融洽的张发奎将军,使其率所部第四军一同返回广东,重新北伐。当时的中央负责人瞿秋白等人也认为加伦将军的建议较之南昌暴动似乎更有成功希望,表示赞成,并委派张国焘前往南昌传达贯彻中央新指示。张国焘是最初与周恩来商定发动南昌起义的当事者,中央阻止南昌起义且派他前往传达贯彻中央指示,使他处于出尔反尔尴尬处境,也使他日后背负了阻挠发动南昌起义的恶名。
张国焘在传达中央指示后曾与各位领导人长谈,了解起义无法终止的原因。最先与之长谈的是李立三,在那次长谈中,李立三说到之所以不能终止起义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不能违反与起义总指挥贺龙所订立的密约。接着李立三,周恩来和谭平山又向张国焘详细介绍了中共与贺龙的关系以及为什么选贺龙为起义总指挥的原因。
据张国焘回忆,谈话时李立三告诉他说:贺龙以往与中共的关系不算很密切,现在追随中共一块儿干,我们不能令他失望。我们与贺龙已经信誓旦旦,在形势上说彼此都已骑上虎背,在决心上说彼此都已表示破釜沉舟,任何改变都易引起严重的误解。李立三进而警告说:贺龙不得志,他不满张发奎(贺龙所部下属张发奎的二方面军),也自觉他这个土匪出身的人,在国民革命军中无出头之日,迟早要被缴械的,现在如果我们改变计划,联络张发奎,那他可能认为是被出卖了,也可能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向张发奎告密,洗脱自己,反过来咬我们一口。
周恩来对此则有进一步的重要补充,他说:贺龙决心参加暴动,并且秘密征得他部下各师长的一致同意,他们都认为这样做才有出头之日。整个暴动计划和发动时间,他们都已经知道了,因此不好再改变了。谭平山是最先动员贺龙参加暴动的,他也向张国焘说明:贺龙内心有恐惧,我们请他做总指挥,任何联络张发奎的做法都易引起他的疑忌。李立三为拒绝中央联络张发奎的建议,最后还警告张国焘说:即使张发奎真诚愿意与我们合作,一同回师广东,决心在那里重建国民革命根据地,依现在的情势看也是没有指望了;因为张发奎到达南昌后知道了我们曾策划暴动反对他,哪有不翻脸对付我们的道理。
综合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南昌起义时共产党与贺龙的合作并非完全以信仰或主义为基础,更多的是一种相互需要:共产党需要贺龙的部队以充实起义军实力,贺龙则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改变处境并实现个人的抱负。所以委任贺龙做总指挥是一种使其心无旁骛地与共产党一同暴动的手段。当然起义后,贺龙参加了共产党,并在共产党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之下,逐渐克服和改变了以往许多不符合共产党要求的生活习性和行事风格,成为一个自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人。但那是后话了。
建国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贺龙则为十大元帅之一,功成名就,风光无限??墒俏母镏?,周恩来眼看着贺龙被迫害致死也无能为力。贺龙平反后召开追悼会时,周恩来老泪纵横对贺龙遗像连鞠七躬,并一再泣不成声地对贺龙遗孀薛明说:我没有?;ず煤亓?,我对不起贺龙啊。想必他那时想起往事心头百感交集:在充满危险的南昌起义时,周恩来与贺龙能够克服彼此的疑虑和猜忌,密切合作,并肩战斗。赢得天下之后,身为建国建军一代功勋的贺龙却死于自己人之手,而周恩来眼睁睁看着也无能为力,怎不令人感叹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郑少愚,我们对这个名字或许有点陌生,而当年,他曾是空军的五大王牌飞行员之一,详情
沈崇诲(1911―1937),国军空军飞行员,抗日英雄。祖籍江苏江宁,后迁居详情
焦芳是明朝一位权倾朝野的高官,天顺八年中进士,入职翰林院为编修,正德年间受到详情
《无问西东》曾经在全国热映,电影中塑造了一个空军飞行员沈光耀的形象,他出身富详情
徐邈是燕国人。丞相曹操平定河朔时,任其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县令,后任东曹议详情
看过《无问西东》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王力宏饰演的详情
曹鼐,直隶宁晋(今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人,明朝政治家,正统年间内阁首辅,明宣详情
杜夔自幼善钟律,聪敏过人,丝竹八音,无所不能?! ∪胧顺ⅰ 《刨缭诤毫榈?详情
三国志杜夔传原文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详情
仆固怀恩(?-765年9详情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物数不胜数,不过由于历史上的种种详情
秦霸西戎是指秦穆公统治时期征服西北方国部落的活动。秦穆公在位时,任用百里奚、详情
三宝井真的存在吗 在庙的前后还有两口水井,后方一口小的叫“三宝井”,相传是详情
郑和和三宝的关系 三宝指郑和,垄即山地、坟场。该市西北郊约5公里的望安山麓详情
抗日战争中著名的“八一四”空战,日本海航首次遭到惨败?! ?937年8月13详情
八一四空战(1937.8.14),中国空军抗击日军飞机空袭杭州笕桥的作战,又详情
还记得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吗?沈光耀的原型是抗日航空烈士沈崇详情
1937年8月14日,中日在淞沪地区进行了一连串激烈较量。日本战略轰炸单位—详情
1914年11月,英国大舰队迎来了第一次低潮期——战列巡洋舰“大胆”号沉没,详情
1915年1月24日,英德两国舰队在北海的多格尔沙洲爆发首次战列巡洋舰之间的详情
德海军对苏格兰和英国沿海地区采取打了就跑的不定期袭击,使自己保持戒备状态。他详情
1914年8月,英国主力舰队的实力与德国公海舰队相比,约占3:2的优势。英国详情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不仅通过奇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而且一度占领详情
阿留申群岛战役,是1942年6月3日——8月1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详情
中途岛—阿留申群岛战役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数量对比。短时间内,日军仅详情
5月5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攻占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西部岛屿。日本联合舰队为实施这详情
鉴于日本海军的猖狂,盟军司令部接受教训,于 2 月初开始组织一支海军舰艇详情
泗水海战或者爪哇海海战的结果确实是日本海军完全胜利。但是在这场被人称为是一次详情
联合突击编队组成后,杜尔曼将军就积极地抗击日军舰队?!∪欢?,日军却按照自己的详情
大家对封神榜里的人物都非常的熟悉,在看到纣王封神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疑问,就详情
贤人有云“无肉不欢,无酒不兴”,《三国演义》开篇《临江仙》有句词“一壶浊酒喜详情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民间的传说,也是一个关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故事?! 〔茇?1详情
曹操让杜夔任军谋祭酒,在太乐手下任职,并命令杜夔创作雅乐。杜夔精通音乐,聪明详情
俗话说的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当人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迷茫的时候,都爱找个相详情
宫廷“五宝”是什么? 清代的“阿肌苏丸” 与汉代的“慎恤胶”,魏晋的“详情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却也人才辈出。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群雄争霸,谋士斗详情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非“奥妙”二字不足以形容。比如汉字的详情
诸葛亮司马懿谁厉害,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详情
东胜神洲海外的仙岛上有一座大山,名曰花果山,山顶上有一块大石头。天天日晒雨淋详情
有句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社会,却不是详情
虞世基(?—618),隋代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的哥哥。字茂世,一作懋世,会详情
元老院是古罗马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罗马走过王政、共和与帝国的各个时详情
罗马元老院(拉丁文,Senatus)是一个审议的团体,它是重要的,在罗马共和详情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详情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详情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详情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详情
黄老道家尊崇黄帝和老子,这说明黄老道家的起源于黄帝时期或商周时期,但说黄帝、详情
“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始祖——老子。后世道教奉为鼻祖。‘详情
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的,他们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详情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详情
周宣字孔和,乐安人也。为郡吏。太守杨沛梦人曰:“八月一日曹公当至,必与君杖,详情
朱妙端(1423-1506)明代女诗人。字仲娴,又字令文,号静庵,海宁(今属浙江详情
王韫秀(730-777):唐代名媛、诗人,祖籍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详情
王韫秀(730-777):唐代名媛、诗人,祖籍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详情
王韫秀(730-777):唐代名媛、诗人,祖籍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详情
一、母亲沈宜修: 沈宜修,字宛君,明末吴江(今江苏吴江)人,她是山东副使沈详情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江苏吴江人,明代才女。出生于书香世家,详情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作过一首诗:“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只有英灵苏蕙子详情
(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详情
梁师都,夏州朔方人也。代为本郡豪族,仕隋鹰扬郎将。大业末,罢归。属盗贼群起,详情